微信号
17070522355
未来银行存款利率仍有进一步下行空间。
继上周大行率先开启新一轮存款利率调整后,6月12日股份行也迅速跟进,11家股份行在当日上午更新了最新存款挂牌利率,其中活期和两年期、三年期、五年期定存有5~15个基点的下调,与大行调整幅度保持一致。
这是继去年9月之后又一轮存款利率调整。综合机构人士分析,此轮调整是在银行息差压力较大、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意愿偏弱等背景下进行,有利于缓解银行长端负债压力、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不过实际效果还有待观察。随着去年4月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建立,市场对存款利率线性调整的预期增强,未来银行存款利率仍有进一步下行空间。
考虑到存款利率下行一定程度上可助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行,市场对降息预期的讨论增加,分歧也有所加剧,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降息对当前的需求不足是否有效且必要;二是当前国际环境下降息是否会增加汇率压力;三是会否带来过高通胀。
6月13日,作为央行短期政策利率的公开市场操作7天期逆回购利率时隔近10个月下调。同日,常备借贷便利利率也同步下调,隔夜期下调10个基点至2.75%,7天期下调10个基点至2.9%,1个月期下调10个基点至3.25%。6月15日、6月20日,新一期MLF(中期借贷便利)和LPR将陆续出炉,市场关注度较高。
存款利率再降背后
上周五,记者从部分股份行工作人员处了解到,本周一会跟随大行进行存款利率下调。截至记者发稿,除兴业银行尚未官宣下调外,其余11家股份行如期更新了最新存款挂牌利率,调整幅度与大行一致,即活期存款挂牌利率下调5个基点;两年期定存下调10个基点;三年期、五年期定存均下调15个基点。
这也是继去年9月之后,银行存款利率的又一次集体调降,其间中小银行陆续跟进调整、补降,行业协定存款、通知存款等“类活期”存款自律上限也在今年5月迎来下调。此轮调整之后,国有大行定期存款挂牌利率降至2.8%,股份行也降至最高2.8%,活期存款利率普遍降至0.2%。
在不少机构人士看来,此次存款利率调整存在几个客观背景:一是贷款利率下行叠加储蓄攀升、存款定期化加剧,银行本外币息差压力较大;二是存贷利率倒挂趋势增加资金空转风险,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意愿偏低;三是经济复苏尤其房地产行业回暖仍需政策助力,存款利率下行往往对LPR下降有推动作用。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本外币资产总额(397.3万亿元)同比增长10.9%的情况下,累计实现净利润(6679亿元)仅同比增长1.3%,较上年同期下降了6.1个百分点。另有各地银保监局数据显示,部分地区银行业在一季度出现亏损。
在这背后,是持续收窄的净息差乃至存贷款利率倒挂以及不断走阔的存贷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末银行业净息差水平为1.74%,较去年同期(1.94%)已累计下降0.2个百分点。反映在上市银行财报中,多数银行这一数据持续下滑。
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4月在2023年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上披露,3月新发生定期存款加权平均利率为2.28%,与2022年4 月相比下降了0.16个百分点,其中,3年期、5年期的存款加权平均利率分别在3.1%和3.5%左右。
而根据央行今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3月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34%,同比下降0.31 个百分点。其中,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 3.95%,同比下降 0.41 个百分点。光大证券(维权)银行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指出,因为大型企业融资成本已显著走低,甚至低至2%,与中长期存款利率上限倒挂可能造成资金空转和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虚增。
而除了人民币存款,近期多家国有大行还下调了美元存款利率,大额优惠利率最高由4.7%、4.8%降至4.3%,此前最高一度超过5%。央行数据显示,今年3月活期、3个月以内大额美元存款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1.64%和4.23%,3 个月以内、3(含)~6 个月美元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5.25%和 5.33%,其中美元贷款利率较上年12月上升0.22个和0.34个百分点,存款利率则上升了0.44个和 0.57个百分点。
有分析指出,在美联储持续加息背景下,银行美元负债端的滞后效应逐渐显现,与资产端的期限和收益错配加剧。
除了“价”上的悬殊,储蓄攀升带来的“量”上的存贷差和存款定期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息差压力。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高级研究员高占军指出,自去年7月至今年4月,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同比增速持续超过人民币贷款增速,打破了2016年以来长达7年半之久的贷款增速高于存款增速状态。与此同时,今年4月末金融机构存贷差绝对额达到47.3万亿元历史新高,相比2021年4月增加超过10万亿元,而且存贷差同比增速显著提升。
另据光大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测算,截至今年4月末,定期存款占境内存款的比重为53.2%,较年初提升2.1个百分点,上市银行1~5年存款占比持续走高。不过4月以来,人民币存款增势放缓,最新金融数据显示,5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36万亿元,环比明显改善,但同比少增5418亿元,低于市场预期。
银行净息差不仅关乎其自身盈利能力,还会使其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受限,也不利于中小银行风险化解,内源性动力不足会加大资本补充压力。有不愿透露的银行对公部门人士对记者表示,当前银行业尤其中小银行的息差压力较大,抗风险能力有所下降,在业内看来,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要求下,存款利率调降是大势所趋。
高占军指出,下调存款利率水平,对缓解银行净息差的效果立竿见影,而且有助于引导居民减少储蓄以及增加消费与投资,同时能够有效降低各类经济主体的债务成本。
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持续有效
自去年4月央行指导利率自律机制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市场对存款利率调整预期已经有所强化。根据机制要求,自律机制成员银行参考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代表的债券市场利率和以1年期LPR为代表的贷款市场利率,合理调整存款利率水平。
天风证券固收分析师孙彬彬认为,4月中小银行的存款利率补降和6月大行、股份行整体调降,与利率自律机制引导下的存款利率报价调整逻辑基本一致,存款利率下调是在LPR下调或者债市利率下行之后,所以,本次调整是对前期市场的跟随。不过前述银行从业人士表示,从当前来看,市场化机制要真正发挥作用,离不开监管引导。
自4月中旬以来,我国债券市场明显走牛,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路走低,进入5月跌破2.75%,创下去年11月以来新低。另外,今年以来国债发行票面利率也进一步下降。多位银行业人士对记者表示,一般情况下存款利率不会高于国债收益率,对此次存款利率下行已有预期,只是在等“通知”。
根据机制要求,对于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及时高效的银行,央行会给予适当激励。此前有业内人士表示,根据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要求,利率自律机制每年会定期根据市场利率变化情况,对存款利率合意调整幅度做相应测算,已经成为执行线性趋势的常规操作。
王一峰认为,此轮大行根据市场供求变化和自身经营状况,对存款利率率先进行市场化调整,说明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作用持续有效发挥。
就在今年4月10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布《合格审慎评估实施办法(2023年修订版)》,在相关指标中新增了存款利率市场化定价情况,且为扣分项。其中明确,若银行各关键期限定期存款和大额存单利率季度月均值较上年第二季度月均值调整幅度低于合意调整幅度的,将在“定价行为”得分基础上扣分。
综合基本面需要和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特点,机构对于中小银行进一步跟进调整的预期较强。
此前4月20日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上,邹澜曾表示,通过自律机制协调,由大型银行根据市场条件变化率先调整存款利率,中小银行根据自身情况跟进和补充调整,保持与大型银行的存款利率差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保障银行负债稳定性,保持合理息差,实现持续稳健经营,增强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和可持续性。
还有进一步下行空间
对于此次存款利率下调效果,王一峰测算,国股行综合负债成本将改善3.7bp,息差改善3.3bp。其中,国有行、股份行综合负债成本分别改善4bp、2.6bp,息差分别提升3.6bp、2.4bp,国有行因核心负债占比高而相对更加受益。
在不少机构和业内人士看来,此轮存款利率调整以中长期产品为主,主要影响高于市场利率的长端存款利率,这一方面可以缓解银行负债端压力,另一方面为支持实体融资提供更大空间。不过对于能否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市场看法并不一致。
孙彬彬认为,相关作用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居民部门存款定期化和不断加久期,本币存款向外币转移的趋势有可能会反向加强。“4 月居民存款减少 1.2万亿元。但是从高频数据看,减少的居民存款并未明显流向房地产与消费市场。”孙彬彬指出,从日本和欧洲来看,在资产负债表衰退时期,即便央行调降利率,居民消费或投资行为可能也不会很快有所起色。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研究部副主任朱鹤与CF40成员张斌、钟益近期也撰文指出,由于真实利率缺乏充分调整,不能帮助恢复储蓄和投资缺口,总需求不足局面一直难以摆脱,利率还需要再降。“2015年经济下行期间,中国采取了十次降息,政策利率累计降低幅度185个基点。疫情暴发以来,中国一共三次降低政策利率,累计降幅55个基点。”文章中指出,看真实利率,尽管疫情以来储蓄意愿大幅上升,投资意愿大幅下降,但是真实利率并没有比疫情之前更低。
王一峰表示,在利率自律机制约束下,当前大型银行和其他银行执行的定期存款报价上限分别为+40bp和+65bp。同时,在市场利率持续走低背景下,当前一般性存款利率曲线在中长端(2Y及以上)考虑自律机制上限后,价格水平显著高于对应期限的市场利率。
还有多少空间?海通国际银行研究首席分析师林加力指出,当前大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上限下降幅度在30~40bp左右,整体仍低于1年期LPR下调幅度。另外以三年期定存挂牌利率与大行普通金融债利率来看,二者依然存在30bp利差,还有下降空间。中金公司货币金融分析员林英奇测算,未来1~2年期存款平均利率仍有20bp的下调空间。
在金融机构《合格审慎评估标准(2023年修订版)》评分标准中,银行净息差的满分评分标准是1.8%,在业内人士看来2%左右才是较为“安全”的水平,但即使是上市银行,目前净息差在2%及以上的也只有12家。乐观预期下,假设此次存款利率下降能带动息差整体改善3bp,也仍有修复空间。
不过孙彬彬认为,在市场化机制引导下,存款利率报价下调或者调降存款基准利率虽在逻辑上仍有可能,但实务操作空间较窄。
另外,在经济弱复苏背景下,存款利率再次调整也引起了关于降息的更激烈讨论。
从传导机制来看,王一峰指出,存款“再降息”将为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报价下调提供缓冲垫,考虑到现阶段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通过降低政策利率释放“稳增长”信号必要性增强,预估央行或将继续通过“MLF -LPR”调整机制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林英奇测算,考虑到LPR形成机制为“MLF+加点”,加点取决于资金成本、市场供求、风险溢价等,不排除银行负债成本下调带动LPR单边下调5~10bp。
从降息必要性来看,市场也存在分歧。民生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周君芝指出,当前分歧主要缘自两点观点差异:第一,降息是否会加重人民币贬值压力;第二,有效需求不足情景之下,降息实际效果是否有限。另外也有观点认为,降息还面临防范通胀的压力。降息等货币宽松政策的确不能解决需求不足的根本问题,但降息有助于维持债务偿付比(债务付息支出/当期收入),通过延缓缩表节奏,为后续的需求扩张政策赢得时间缓冲。
对于降息的时间点,孙彬彬认为,央行降息通常发生在政治局会议后,前提是政策明确预期转弱,且从2022年看,央行两次降息均发生在票据利率大幅走低后,实际对应的是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速明显回落。
周君芝预测,假如降息,未来有望从缓解缩表压力、提振预期、改善就业等角度出台配合政策,具体可以期待四类方向:一是不止一次降息;二是地方债风险化解;三是稳定房地产为代表的风险资产价格;四是修复民营外资企业的生产和投融资信心。
微信号
17070522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