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号
17070522355
来源:中国基金报
历史性一刻:
公募基金超越银行理财坐上“资管一哥”
中国基金报记者方丽 曹雯璟
大资管市场近期迎来“历史性一刻”——公募基金整体规模首次超过了银行理财产品。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25.34万亿元,而同时点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合计27.69万亿元。这意味着,公募基金总规模已经超越银行理财2.35万亿。
这成为近期资本市场最受关注的话题。中国基金报记者采访多位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公募基金行业超越银行理财的原因是多方面,既有去年底债券市场调整导致银行理财缩水因素,也因为资管新规的影响下,非净值型产品陆续退出市场,压缩了理财市场的规模等。
不过,也有受访人士认为,短期来看这或许是一个时点数,公募基金规模能否持续超越银行理财尚需观望,但未来随着公募基金的快速发展,长期可能会是一种趋势。目前大资管时代竞争日趋激烈,哪些资管机构最终脱颖而出,仍取决于机制体制、投研能力建设、以及是否能坚持自己的特色。
公募基金规模首超银行理财
数据显示,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3年上)》,截至2023年6月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25.34万亿元。而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披露数据,截至2023年6月底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合计27.69万亿元。
这意味着公募基金整体规模首次超过了银行理财产品,不少人士点评为“历史性的一刻”。
出现这一情况,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业务负责人刘亦千认为,一方面,过去几年固收类产品市场规模一直在持续的增长,而在资管新规的影响下,理财产品转向净值化,原来非净值型产品陆续退出市场,压缩了理财市场的规模,导致了公募基金规模超越银行理财。另一方面,由于2022年11月债市动荡,导致银行理财产品出现了较大的波动,收益率下行。2022年各月度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仅为2.09%,为近年来的最低值。在短期内影响了居民对金融产品的偏好,使得理财产品规模受到影响。
“不过,我们不认为未来银行理财规模会持续缩水,随着非净值型产品逐渐清退转型,银行理财市场反而会迎来回升。从数据上来看,6月存续规模较2023年3月也有所回升。”刘亦千认为,今年以来固收类产品是公募基金规模增长的主要原因,货币基金和债券基金规模较2022年底分别上涨1.03万亿和0.49万亿。主要是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整改,使得大量资金流入公募货币基金。
“公募基金行业超越银行理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代景霞认为,一方面,资管新规以来,银行理财机构不断推进净值化转型。2022年随着市场整体波动加大,银行理财产品面临较大考验,破净现象加剧,引发了赎回潮,导致银行理财产品规模不断下降。另一方面,公募基金通常可以提供更多样化的产品选择和专业化的管理,而且信息透明度和流动性更高,便于投资者管理和调整自己的投资组合。另外,公募基金行业积极开拓创新,通过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来吸引投资者。如个人养老金业务落地、基础设施REITs加速扩容、ETF和ESG等创新产品涌现,以及加强数字平台和线上分销渠道等,均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公募基金规模的增加。
而排排网财富管理合伙人姚旭升认为,公募基金规模超越银行理财是市场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是政策上,资管新规全面落地,银行理财打破刚兑,风险增加的同时,收益却在不断下降。对客户的吸引力却大不如前,不少保守型客户更倾向于选择几乎无风险的存款和国债。另一方面,产品净值化改革后,银行的投研能力、业绩水平和基金公司也有一定差距,投资者更倾向于认购公募基金。近期证监会出台了降低公募基金费率等有利行业长期发展的政策,也加速了公募基金规模的良性增长。
嘉实基金相关人士还提及一个原因,近些年来,银行理财配置公募基金的配置比例在上升,由2022年底的2.7%上升至2023年中的3.2%。
不过,也有数据显示,背后核心显示出两类资管公司背后客群的差异。国信证券研究报告显示,同业理财被去杠杆后,银行理财95%以上面向零售客户(公募为主)和头部企金客户(定制为主),而公募基金中货币基金约一半(约6.0万亿元)、债券基金约8成(约6.5万亿元)主要面向机构客户。如果只针对零售客户,两者规模可能是24VS15万亿元,银行理财优势仍然显著。
短期或是“时点效应”
长期公募基金超越银行理财或成趋势
究竟此次基金规模超越银行理财,是否是一大趋势?对此,不少研究人士有自己看法。
“公募基金规模能否持续超越银行理财,短期可能还需要观望,主要取决于经济复苏态势、市场走向、居民风险收益偏好等。”嘉实基金相关人士表示,长期看来,随着传统理财刚性兑付被打破,越来越多的居民资产配置向标准化、净值化的公募产品转移。公募基金产品线丰富多元,能够满足各类风险收益偏好投资者的需求,同时依托专业投研实力、较强的风控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未来或持续超越银行理财。
格上财富金樟投资研究员蒋睿也有类似观点:短期来看,这或许是一个时点数,但随着公募基金的快速发展,长期可能会是一种趋势。“在居民财富配置方面,公募基金有天然的优势,比如准入门槛低、申赎灵活、费率低,产品多元化等等。”
“公募基金相对于银行理财在固收类产品方面并没有显著的优势,公募基金的优势在于分散投资,专业管理。”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业务负责人刘亦千表示,从产品角度看,公募基金在权益类产品具有比较优势,未来公募基金可能在权益类产品中焕发出更强的生机。而固收类产品与银行理财较为类似,会承接风险偏好较低、更为保守的投资者的投资需求,也将焕发出旺盛生命力。他还专门提及,公募货币基金产品相对银行理财仍然有较为明显的流动性优势和门槛优势。
不过,受访人士认为,公募基金要保持优势还应该在产品、业绩、服务等多维度发力。
上述嘉实基金人士表示,公募基金需要从专业性、文化建设、自律建设、产品供给能力等多方面进行优化,提高服务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居民财富管理需求及实体经济与国家战略的能力。首先,持续夯实投研能力建设,强化以专业性回馈客户的能力。其次,积极发挥公募基金专业买方作用,参与上市公司治理,践行责任投资理念,并在赋能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的高质量转型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第三,进一步提升全面助力养老三大支柱建设的能力。第四,以满足居民财富管理需求和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为出发点,以风险可测可控、投资者有效保护为前提,不断夯实投资业绩、客户收益,以及服务客户的各项能力,持续增强客户的获得感。
此外,此前公募基金降费,也被不少人士认为,这将直接提升公募产品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代景霞就表示,降费是公募基金行业近年来的一个重要举措,旨在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同时也是监管部门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提升投资者体验的一部分,更是行业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预期这一趋势会延续和强化。与其他理财产品,公募基金在制度设计、专业化的投资能力、丰富的产品体系、信息透明度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近期公募降费的最终目的是保护投资者利益,所以在降费的背景下公募基金产品也会愈发受到机构及个人客户的青睐。”另一业内人士也表示,公募基金具有多样的产品类型和产品风格,投资者能够通过各种方式轻松找到披露的产品信息,有助于投资决策的判断。公募基金也会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在投研端、产品端共同发力,发布更多适合不同基民需求的产品,致力于为客户创造价值、为社会创造财富,提升对居民的吸引力。
开发差异化理财产品
满足多样化投资需求
当前市场上的银行理财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缺乏特色和差异化。多位业内人士表示,银行理财产品需要摆脱以往“类存款”或“存款替代品”的定位,重视产品结构的优化,针对不同风险偏好和投资目标的客户,开发不同类型的理财产品,满足其多样化的投资需求。
嘉实基金表示,银行在网点渠道和客户基础上具备显著优势,建议持续发挥在中低风险产品、流动性产品领域的优势,加大服务投资者稳健需求的产品线布局。当前银行理财九成以上集中在固收类产品,随着公允价值计量的产品增加,对利率波动敏感增强。而通过多元资产,如REITs、转债、结构化产品等的腾挪,银行理财收益表现长期有望更稳定。另一方面,发力投资顾问或者财富管理方向,为投资者提供更多元和个性化的资产配置方案。
此外,随着老龄化加剧、居民养老储备意识增强,个人养老金业务也是有待持续发力的突破口。商业银行作为可开立资金账户的唯一机构,掌握了资金入口,未来除了需要丰富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可投资的产品外,还应推出更优质的服务提升竞争力。
“经历了几次赎回潮之后,未来银行理财在产品设计方面会更加注重负债端的稳定性,在自身投资能力方面也会更加在意能力圈的不断拓宽和深入。在产品方面银行理财也可以不断的加大对技术革新的投入,借助大数据及物联网等新一代网络技术的辅助,努力为投资者提供安全高效的服务,比如为企业提供个性化专户、提供投资顾问服务等多元化产品。”格上财富金樟投资研究员蒋睿谈到。
盈米基金研究院人士认为,银行理财相对其他资管机构最大的资产端优势在于投资范围灵活,在产品创新和设计方面具有较大空间。理财公司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扩充和完善理财产品体系,从而满足不同需求的投资者。避免过度拥挤的投资策略和底层资产投资,降低自身对于市场风险的暴露。
“银行理财产品最大的优势是依托于股东方银行的渠道,具有最强的客户触达能力。随着零售客户需求的变化、投资能力和投资意识的觉醒,会产生越来越多元化的需求,因此银行理财发力的关键前提是银行理财子能否建立一支足够专业的团队,设计足够专业的产品,来满足零售客户的需要。现有资源禀赋能做固收或固收+产品,但要真正做好权益和多资产投资尚面临挑战。”德邦基金相关人士谈到。
在固收类产品上
银行理财仍具有优势
《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3年上)》数据显示,现金管理类产品持续缩量。截至2023年6月末,现金管理类理财存续规模7.21万亿,较去年同期下降1.27万亿,降幅达15%。虽然固收类理财产品整体占比在提升,但从内部产品结构看,现金管理类理财占比反而在下降,从去年同期的29.09%降至目前的28.45%。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自净值化转型后,理财产品净值波动有所放大,前几年理财规模的高速增长不可持续,未来仍将处于净值转型后的探索期。综合来看,居民整体风险偏好较低且债市今年来持续走牛有利于固定收益类产品,下半年整体规模或将会企稳回升。
“这次银行理财赎回潮的原因比较复杂,净值化推进过程中投资者对产品的回撤原因认知不够,进而集中赎回导致流动性紧缺加剧了产品回撤。长期来看,投资者是会越来越成熟的,净值回撤导致大规模赎回的趋势可能会反复,但每次的剧烈程度会逐步缩小,我们也观察到目前银行理财的规模已经基本修复至赎回潮前水平。”格上财富金樟投资研究员蒋睿补充道,
净值化银行理财产品出现回撤属正常现象。银行理财在出现净值回撤时大规模缩水的原因可能与银行理财销售行为和投资者风险偏好较低有关。由于银行理财过往业绩平稳,通常被错误理解为存款类产品,但其实银行理财的底层是债券,会受利率水平、负债端稳定程度等多重因素影响,极端情况下也会有回撤。
嘉实基金认为,以往理财产品是刚性兑付,资管新规全面落地后,理财产品打破刚兑,不再保本保收益。特别是去年受累“股债双杀”,很多理财产品也出现破净的情况。叠加今年来存款利率持续调降,也倒逼人们寻求更为稳妥的资产保值增值方式。但后期在理财冲量、费率让利、存款利率下行等背景下,理财规模有望持续回升。中信证券预计,理财整体规模在下半年有望恢复至2022年中29万亿以上的水平,届时将推动公募委外需求扩张,为债基规模带来一定支撑。
“银行理财与公募基金的定位有所区别,公募基金投资者整体风险偏好更高。银行理财则侧重于低风险偏好的储蓄类客户。理财产品净值化之后,传统保本和刚兑的认知被打破,尤其是去年年末债市大跌时,部分理财净值出现破净的情况,导致了资金流失。”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业务负责人刘亦千强调,在固收类产品上,银行理财相比部分公募固收或者“固收+”类产品仍有明显优势。展望未来这种趋势会有所减缓,银行理财市场会迎来规模的回升。一是理财净值化之后客户的投资教育需要一定时间,二是伴随今年债市的明显回暖,理财产品的净值表现明显回升。
不过,也有市场人士对银行在理财产品赎回的原因提出了不同意见。资深财经评论员钮文新在《股市中长期资金从何而来?——请着力强化资产管理者责任》一文中透露,在证监会的主导下,《资本市场投资端改革行动方案》正在加紧研究制定,核心是为资本市场引来更多中长期资金。中国长期资金主要来源可能还是将储蓄转化为投资,但是中国老百姓风险偏好低,这是东方民族特有的个性,吸引中长期资本进入资本市场投资,必须尊重这种个性的客观存在,而不是一味用简单的投资基金方式去面对。资管新规后,不管利率多低,都不许金融机构承诺刚兑。这当然可以避开责任,但是否与中国百姓投资观念相符?中国老百姓普遍厌恶风险,尤其是数十年攒下的养老钱则风险偏好更低,这当然需要有金融机构敢于站出来承担责任,充分保护老百姓的利益。完全“打破刚兑”值得反思!
资管新规重塑居民资产配置
多元化趋势值得期待
中国基金报记者 陆慧婧
资管新规的出台不仅打破刚性兑付、加速通道业务清理、拉开了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的大幕,也深刻影响了居民理财习惯的变迁。
对比5年前,按照预期收益销售的银行理财产品是普通投资者最青睐的投资品种,而一些投向非标、房地产融资项目的信托产品在高净值人群中分外流行。短短5年时间过去,银行理财、信托产品增速放缓,更为标准化且公开透明的净值化产品代表——公募基金规模开始突飞猛进,跃升成为大资管领域的“领头羊”。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未来随着资本市场不断发展,“房住不炒”深入人心,国内居民资产配置有望进一步向资本市场转移,资产配置结构也会呈现多元化趋势。
居民资产配置有望更多元化
资管新规出台5年多时间,我国居民资产配置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最近几年,随着国内银行业存款利率普遍进行了调降,之前集中投资于存款储蓄与银行理财产品的资产也逐渐寻求多元化配置方向。
嘉实基金直言,居民资产多元化配置是未来大势所趋。“在不确定性因素日益增多的背景下,居民预防性储蓄需求持续高企,积累了大量的超额储蓄。随着存款利率下调,存款或流向消费、投资等领域,呈现多元化态势。”
嘉实基金同时指出,短期内,资产配置的方向或因资本市场阶段性变化呈现不同特点。若市场震荡、投资情绪不振,或仍将持续增配低风险的货币基金、固收类产品等;若股市回暖、赚钱效应提升,将会流向公募权益类基金等。
而从长期看来,伴随居民理财意识提升和资本市场长期向好,储蓄搬家到资本市场将是大势所趋。
“随着存款利率普遍下调,居民财富理财的方式会愈发多元化。演变的结果如何,可能还是要看投资者自身的风险偏好特征。”格上财富金樟投资研究员蒋睿也认同上述观点。
蒋睿也指出,随着“房住不炒”的理念深入人心,银行存款利率又过低,投资者开始尝试配置股票基金、固收+等公募基金增厚收益,有望成为未来财富管理的一个大趋势。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业务负责人刘亦千通过对比海外投资者资产配置结构,展望了国内居民资产配置的走向。
他引用了一组数据:根据美国经验,美国居民金融资产配置比例达到70%,而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于2019年10月开展的资产负债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实物资产占城镇居民家庭总资产的八成,金融资产占比为两成,其中实物资产主要由住房资产构成,占到家庭总资产的比重为59.1%。中国社科院2019年编制的国家资产负债表数据则显示,中国居民的资产中有43.5%为非金融资产,其中绝大部分是住房资产,占总资产的40%左右。我国居民金融资产配置比例仍偏低。
他进一步指出,当下,在低利率,刚性兑付被打破的背景下,居民财富搬家的大趋势比较确定,储蓄流向金融资产的概率上升,但同时我国居民储蓄倾向偏高、近两年权益市场波动加大的现状决定了我国居民对于高风险产品的需求偏低。过去几年,“固收+”产品的快速发展就是典型的例子。
“展望未来,一方面,在超额收益下降和降低费率的背景下,我国ETF规模已迈入千亿时代,显示出指数化产品的需求也在加大。另一方面,今年海外市场持续向好,今年以来新成立的QDII基金达36只(A/C份额合并统计,含联接基金),创历年发行新高,存量QDII基金也有大量资金流入。未来我国居民金融资产的配置也将更加多元化。”刘亦千称。
也有业内人士提到,居民投资习惯的改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当前我国居民收入的主要流向还是以存款、理财为主。由于居民的投资风险偏好是长期形成的,因此,虽然银行业存款利率普遍下调,但是短期内对银行存款的影响相对有限。预计未来在全球市场环境转好后存款将会更多转向更加多元化的资管类产品。
“首先,从上半年数据来看,现金和固收类产品的金额已经有所增加,在投资者投资行为愈发理性的市场环境下,居民大概率仍将继续持有现金及固收类产品,其次,养老产品的出现也已成为市场增量资金的来源,而风险较高的理财产品还需要提升自身品质以获得用户的认可。”一位基金公司人士也认同,居民短期内或仍以低风险投资为主。
大概率不会上演类似日本市场趋势
与此同时,还有业内人士关注到,日本在资产泡沫破灭之后,大量的居民从股票、地产中撤出自己的财富,然后转到现金为王、投资到固收类产品当中。
这一趋势未来会不会也在中国上演?这会对整个资管行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问题也颇受市场关注。
在嘉实基金看来,中日情况不一样,大概率不会完全复制。日本是“资产泡沫”破裂后,持有大量股票和房地产资产的居民和企业资产负债表受到严重损伤,日本经济急速下行,居民高失业、低收入,从物质欲望的扩张转向可持续的稳定生活。我国目前的理财格局主要源自“资产荒”,而非“资产泡沫”破裂。
“一方面,过去几年的公共卫生事件对国民收入分配产生了阶段性冲击,避险和观望情绪浓厚,存在一定的疤痕效应,在资产配置上趋于求稳、加杆杆动力不足,但疤痕效应并非永久性。另一方面,资产荒很大程度上是内外部因素导致的股市盈利预期偏弱所致,若后期我国稳增长政策持续跟进,经济复苏态势向好,依然有较大空间破除资产荒,权益市场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嘉实基金判断。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业务负责人刘亦千也认为,日本的经验值得借鉴和参考,但是中国与当年日本的情况并不完全一样。“中国居民的住房资产占比更高,而金融资产占比较低,考虑到未来长期整体利率的下行趋势,中国居民财富搬家的大趋势比较确定。在房住不炒的背景下,房地产投资的需求在降低,我们认为,未来居民储蓄不会更多地流向地产市场。”
刘亦千表示,虽然短期内在国际地缘政治、全球经济发展放缓的背景下,投资者的风险偏好趋于保守,较多的金融资产流向了货币、固收类产品。但考虑到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国际竞争力,中国股票市场的长期活力,长期来看权益市场有望迎来更持续的增长。
“目前中国不会上演这样的趋势。虽然近些年我国GDP的增速有所放缓,经济面临较为复杂的困境,但我们仍可以看到高频经济活动数据还是有边际改善的趋势,国内企业在全球的竞争力犹存,经济发展没有陷入停滞,这些都是复苏的积极信号,也是有利于资管行业的现象。”格上财富金樟投资研究员蒋睿也对中国市场未来走势持积极看法。
还有业内人士也谈到,日本的过程跟中国不一样。日本市场相对狭小,企业更多走外向型经济,国内老龄化人口占比高。客户对于海外业务情况不太了解,所以不愿意相信这些企业的未来发展。但中国市场足够大,中国的人口也足够多,还有更多的空间跟机会,这一趋势不太会在中国上演。
未来资管格局竞合有序
投研仍是核心竞争力
中国基金报记者 张燕北
自资管新规于5年多之前落地以来,资管行业逐渐回归本源,形成了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呈现出理财全面净值化、券商资管更加规范的新特征。随着行业制度规范的不断完善,整个资管市场的竞合格局也将在不断调整中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资管产品净值化转型对资管机构的主动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投研能力成为各家资管机构在净值化转型中打造竞争优势的“护城河”,具备出众投研水平的机构将在大资管统一竞争的大格局下脱颖而出。
竞合有序的行业新格局加速形成
展望未来,资管行业的投研能力、产品创新能力、全面风险管理能力将稳步提升,竞合有序的行业发展新格局正加速形成。
嘉实基金表示,大资管时代,行业格局重塑,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各类资管机构具有不同的资源禀赋,目前已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未来合作大概率仍将多于竞争,秉承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合作共赢的原则,有望形成竞合有序的行业新格局,携手共建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事实上,在业内看来,未来各类资管机构将同台竞技,各有所长,共同打造高质量资管水平。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业务负责人刘亦千就指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老百姓财富的不断积累,我国资管行业仍然有非常广阔的空间。资管新规推动整个资管行业各类资管机构同台竞技,在推动竞争加剧的同时也推动整个资管行业能力的提升。
盈米基金研究院称,资管新规运行超过5年,银行理财产品打破刚兑,但投资者保本保收益的需求依然存在,在这一背景下理财型保险展现出一定的竞争力。随着资产配置意识的提升,投资者对不同风险收益特征的资产均有配置需求,预计未来资管领域体量仍将增长。打破刚兑的背景下,致力于提升专业能力、注重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资管机构或更具长期竞争力。
谈及未来资管机构核心竞争力所在,排排网财富管理合伙人姚旭升认为,未来的资管行业是人才和服务的竞争,从卖方销售模式向买方投顾模式转化,更注重专业性和投后管理。“首先,经济环境和产品的复杂化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有较高的要求。其次,作为一种理财服务,产品成交只是起点,还需要为投资人持续提供综合性、高质量的投后服务。由此可见,强大的投研能力是输出专业服务的保证,也是未来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他进一步表示。
在博时基金看来,未来大资管领域的发展需要适应实体经济高质量的内在需求,以服务高质量发展为行业使命,以创新的思维和方式,解决新格局构建过程中的新问题,将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到科技创新、供给侧改革、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培育内需体系、推动绿色发展、服务普惠民生财富管理、推动养老金融等关键领域,促进新发展格局的形成。
首先,资管机构要在站在构建“双循环”新格局的大背景下去把握投资的机会,发展与之适应的投研理念和方法,不断加强投研力量,为投资人创造价值。
其次,在商业模式不断丰富的同时,各类不同治理结构、不同股东背景,不同商业模式、不同优势的机构进入资管市场,行业竞争空前激烈,头部效应日益明显。竞争是压力,也是前进巨大的动力,竞争有利于行业长远发展。大资管行业必然是有竞争有合作,各类资管机构基因各异、优势互补,有实力才能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三是面对投资工具的不断丰富,资产管理人要不断创新,不断丰富投资策略,实现资产组合更为优化的配置。四是加强科技创新,通过智能投研、智能投顾、智能风控、智能服务来进一步提升专业化水平和竞争优势。
公募基金优势明显
整体而言,各类资管机构同台竞技之下,业绩突出、产品创新、营销形式多样的机构更容易获得市场关注。
不少受访机构认为,公募基金具有明显优势。格上财富金樟投资研究员蒋睿分析,资管新规的推出核心在于推进净值化、去通道、去杠杆,当下银行理财、信托、期货资管等都在积极布局转型,让业务回归理财的本源。在当下的资管领域中,各细分行业都有其自身的优势。
“但综合来看公募基金的竞争优势相对大一些。”蒋睿强调,首先,公募基金净值化产品占比最高,更容易适应资管新规后的市场环境;其次准入门槛低,申赎灵活、费率低,产品多元化,有利于吸引不同受众客户群体,这些都有利于行业的发展。
嘉实基金也表示,在各类资管机构中,公募基金拥有净值管理、信息透明、组合投资、独立托管等多重优势,同时凭借完善的制度、规范的运作和专业的投资管理能力等,为大众创造了可持续的收益,成为普惠金融的典范,同时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公募基金积极发挥专业机构投资者作用,在投资与研究的过程中,坚持长期主义、关注科技创新,助力直接融资,推动国家的战略转型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强ESG的研究与投资,为推进上市公司质量向更深层次、更广维度提升,从而进一步推动资本市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持。
“从短期来看”,刘亦千表示,“我们看到各类机构在这种竞争中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如:公募基金在权益类投资方面有更加深厚的积累,保险资管在大类资产配置上有较为丰富的经验,银行理财在固收类投资中有更好的积累,私募机构在量化投资方面有着更好丰富多元的经验,信托在另类资产投资方面有更好的积累等。”
但最终哪类机构能在资管领域脱颖而出,他认为仍需要更长的时间和市场竞争来验证。“我们也期待在市场的竞争下,资管机构为客户提供更丰富的产品,更好的满足客户资产保值增值的需要。”刘亦千说道。
姚旭升则表示,投资人应该优先选择长期专注于投研且交易费率具有优势的服务机构。“相对而言,头部第三方销售机构更具优势。原因在于除了拥有较强的投研水平,中立客观的身份与客户的利益一致性更强,配置方案更加符合客户利益最大原则,全市场覆盖的产品线也方便客户对投资组合进行一站式的管理;同时,较低的费率水平还可以为客户节省大量交易成本,助力客户提升总体收益水平。”他称。
德邦基金认为,投研能力是首要因素。无论哪类机构,只有为客户创造价值,才有生存空间,才能不断发展壮大,进入到正向循环。所以一家资管公司,有核心的投研力、有对客户需求的理解力、以及相应的产品力才有机会脱颖而出。
微信号
17070522355